返回

在古代打更的日子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78章 第 178 章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第178章 第 178 章

第(3/3)页

透过窗棂,她看到院门口坐在杌凳上,径自发呆的顾昭。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眼里闪过一丝怜惜,长长的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家昭儿是个苦命的孩子,爹早逝,就在上个月,连相依为命的娘也改嫁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孩子打小性子沉闷,有什么心事都爱憋在心里,许是因为媳妇改嫁这事,她心里难受得很,当日夜里便发起了热,整个人烧得迷迷糊糊的,嘴里也是喊着爹和娘。

        他们找了大夫,大夫说是思虑过重,伤到了心脾,要是那一夜挺不过来,人便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都说病败如山倒,病去如抽丝,此话当真不假。

        那恶疾来势汹汹,说句不吉利的,那时,瞧着床榻上小小只的人儿,她和老头子都不抱希望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老太婆这辈子苦惯了,儿子死了,女儿一声不吭跟人跑了,至今没有一丝音讯,现在媳妇也改嫁了,就连唯一的血脉,眼看着也要没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一刻,她的心是真的痛,也是真的恨。

        苍天何其不公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家昭儿还这般年幼,自小没爹的苦日子过了十年,还没有过一日痛快的日子,就又要结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老婆子恨啊!

        她老了,不怕死,但是她的昭儿,她的昭儿还小啊。

        万幸,最后上天还是听到了她的祈愿,留下了她家昭儿这条命,也为她和老头子留下活命的想头。

        想到那时的凶险,老杜氏心里还有几分的酸涩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

        又看了一眼坐在门口杌凳上的顾昭,老杜氏将大锅盖盖上,走出灶屋来到她身边,轻声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昭儿,怎么坐这儿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来,外头风大,跟奶奶到灶屋去,那儿暖和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一会儿奶蒸个蛋,奶和你说啊,那可是好东西,早膳吃一碗蒸蛋,那一整天都有劲儿呢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拉着顾昭就要起来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抬起头,“奶,我在等阿爷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她一边说,一边将手边的灯笼往上提了提,示意老杜氏抬头看上方,这才继续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屋外的大灯笼被风吹坏了,夜里风黑,阿爷回来该看不清路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顺着顾昭的视线看去,这才发现自家门檐下的灯笼已经被风吹破了一个大口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当即就心疼坏了,“哎哟哟,怎地就破口了,这么大一个洞!”

        像他们的这穷人家,便是一根一线也是珍贵物,老杜氏多瞧了几眼,连忙收回眼睛,不忍再多看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是痛煞她也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连忙开口安慰道,“阿奶别急,等天亮了我去李叔那割两刀桑皮纸,再煮点糊糊,回头咱们粘一粘,修一修,这灯笼就又能用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昭口中的李叔以前是个货郎,随着时间的流逝,再加上他的勤劳肯干,现在已经是拥有一间杂货铺的店家,在长宁街大小是个能耐人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虽然才醒月余时间,前些日子又都在床榻上度过,但因着她有原身的记忆,再加上自己多留心,该知道的事情,她也都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像杂货铺这地方,老杜氏向来是不爱去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听说,她本该有个大姑妈,大姑妈是她爹的大姐,比她早逝的爹大五岁。

        大姑妈年轻时生得十分貌美,也不知道怎么的,有一日居然跟着一个货郎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一走便是十五年没有音讯,是死是活,顾家人全然不知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这个身子才刚满十岁,这大姑妈她没有见过,只是在长辈的只言片语里听闻过。

        也因为这事,老杜氏向来不爱和货郎说话。

        尤其是这两年,随着她的年纪大了,那性子更是怪,便是连老街坊的李叔,因着他是货郎出身,老太太也不爱上他那,往常都是顾昭在跑腿。

        听到顾昭这话,老杜氏无奈的叹息了一声:“成吧,只能这样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昭啊,一会儿你来我屋里,奶给你拿点铜板,今儿元宵,咱们今日吃点好的,上次年里的肉还剩一些,去了杂货铺,你带些大酱回来,晚上奶给你包肉汤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昭:“哎!”

        既然要重新糊灯笼,自然要将灯笼摘下。门檐下的灯笼挂得比较高,顾昭尝试了下便放弃了,回头冲老杜氏开口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奶奶,这灯笼,等天亮了,我去隔壁借个木梯再拿下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摆了摆手,“借什么木梯,等你阿爷回来了,你给他搬张板凳,咱们叫他踩上去,这脚一踮,灯笼不就拿下来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昭沉默。

        她这阿爷虽然瘦削,但个子是真的高。

        老杜氏提起顾老头,瞧了瞧天色,不免又唠叨了几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今儿真是怪了,都这个时辰了,天色还昏暗着,往常该天亮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你阿爷也真是的,都这个时辰了还没有到家。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兴许有事耽搁了。”顾昭冲老杜氏笑了笑,替自家阿爷说好话。

        院门口风大,老杜氏接过顾昭手中的兔子灯,将它往门边随手一挂,牵起顾昭的手就往屋内走,听到这话,一边走一边嘟囔道。

        “这老头儿能有什么事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别是去你赵叔那儿喝酒就成。”

        顾昭知道赵叔,他是和自家阿爷一起当值的,单明一个刀字。

        说曹操,曹操就到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顾昭和老杜氏往灶屋方向走去时,院门口传来一阵的动静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和老杜氏回头看去,只见方才她们念叨的顾老爷子顾春来正背着手往这边走来,和他一起的,还有方才提及的赵刀。

        “阿爷。”顾昭几步走了过去,接过顾春来手中的灯笼。

        顾家祖上往上数三代都是做更夫的,顾春来手中的这盏灯笼更是传了许多年。

        顾昭小心的把持着灯柄,许是年代久远,乌木的灯柄入手温润,细细摩挲似还有丝温热。

        灯笼是细木做的支架,和家里灯笼的桑皮纸不同,这盏宫灯是六面糊绢。

        橘黄的光透过纱绢,将脚下的这片土地照得很清晰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宫灯的灯柄处,一口暗沉发黑的铜锣用红绳扎着垂坠着,瞧着并不显眼。最近转码严重,让我们更有动力,更新更快,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。谢谢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eexsvv.cc
《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