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夫郎家的赘婿首辅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府县生活19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府县生活19

第(1/3)页

第五十九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家堂屋多一张条案。之堂屋就放一张圆桌,    三把圆凳子,空空『荡』『荡』的什么都有,当初郑辉夫妻来做客吃饭,    用的是里屋顾兆书桌那把椅子,四人正好能用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爹那时候回来,    如今要是家里来客人肯定坐不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于是有天吃饭时,顾兆便说添些家具,    黎周周说:“是该再买几个凳子,家里来客人也能坐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买个条案吧。”顾兆补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周周还想来,什么条案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买条案放角落,过年时将阿爹的牌位请过来,    便以后祭拜。”顾兆解释完,看爹,    “可以吗?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大嗯声,    又添个好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村里家家户户不摆牌位,因为祖坟就在村靠山脚下,一年清明、中元、寒衣、过年祭祀都是拿祭礼去坟祭拜,    诉说思念之情,这不比摆牌位近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因此搬到府县后,一直忙着生活、安顿、营生,忘这茬。还是中元节过后几天,黎周周听到周氏说几天醋铺关门歇一天,    男人回去给去世的公爹烧纸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周氏嫁的男人家中排行第四,一个大哥中间俩姐姐,公爹去世后,婆母就跟着大哥家过日子,逢年过节他们做小的送礼送钱就成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我如今有子,    不好挪动,去烧纸怕什么阴秽冲撞。”周氏这么说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周周想阿爹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他们一家搬到府县,以后给阿爹烧纸咋办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周周藏着心事,以在村中时,他有时候去山里捡柴火下山,远远能看着阿爹的坟茔,山里摘甜的野果子还能给阿爹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顾兆睡得『迷』糊醒来,发现老婆睡觉,大晚上的还醒着,便带着睡意含糊问怎么。黎周周先说,然后公就凑过来抱着他,不说就巴巴看他,后来黎周周便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就有第二天下午饭饭桌上买条案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过年,咱们也能回去,给阿爹修修坟茔。”顾兆握着周周手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之顾兆是现代人思维,加上孤儿,有给去世亲人烧纸吊唁的经验,搬到府县就和现代搬家一样,那就换个地扎根,可忘如今的故土难离,还有思念乡音和去世亲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爹和周周为他的仕途,陪读陪考,可不能当做所当然的。离开生活许久的地,不习惯和思念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咱们过年还回村过?”黎周周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顾兆说:“你不想吗?看爹,反正过年初一到初八应该是要歇业不开铺子的,我听郑辉说的,他家的『药』材铺子还有医馆,一直要到十五后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古代哪行都是有讲究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大当然是高兴回去过年,说:“能回去是该回去的,还要给你们阿爹请牌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后来堂屋添凳子,还有一张条案,放在角落,对面是窗户透着光线进来,如今空『荡』『荡』的,有一天顾兆放学回来,用零花钱买个花瓶放上面,还有从学校带回来的折柳,阳光一照多一些生趣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院子灶屋门口外的月季花枝干抽长,有一簇还结个小花苞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周周隔两三日浇水,一个月上一次肥。父子俩是一个心疼骡子伺候骡子,一个是做完营生买卖侍弄花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日子过得飞快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家院子收拾的妥当干净整齐,小菜园单独用栅栏圈来,菜也长得郁郁葱葱的,平日里处下水、淘洗东西的井边搭个棚子,棚子简简单单的,一搭在院墙上,倾斜下来,要是下雨下雪,在底下干活也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对面的骡子棚,鸡圈,还有茅房。墙角是两个架子车栽倒靠着墙放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整个院子搬进来时还很空旷荒芜地看着大,如今规整好,一下子生活息浓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另一,黎家三房黎正仁日子就那么好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黎正仁家住的巷子叫芝麻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因是这条巷子有一户人家做的芝麻香油特出名,已经做好几辈,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,每次做好的香油,香味能飘好远,巷子名字就有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做香油的人家正巧姓游,姓还切合买卖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这巷子一二户都是游家的,游家往上数三代都是宁平府县人,生意做来后,人多就要分家,另买地院子的、嫁出去的,以也过争执,到这一辈,父母还建在,便将隔壁第二户买下来,中间院墙打通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父母辈、俩兄弟各自成家、孙子孙女,统共十一个人的大家庭,平日里也有些小口角争执,总体上还是心还是齐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之第三家黎家院子和和乐乐的,见发生过什么拌嘴,近半年多隔壁黎家倒是比他家还要闹腾,隔几日就得开骂,不是撵鸡就是骂丫闺女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都是那黎老太太骂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游家挨着巷子的院子大门,白日里很少关,常年敞开,为的是便熟客买香油。隔这么远距离,又听到黎家院子吵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又开始骂呢。”来买香油的也是这边住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游二媳『妇』给嫂子打香油,她男人要挑着担子去外铺子送货,都是老主顾,月初结银子就成,也不用叫卖,很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可不是嘛。”游二媳『妇』是个利索人,也爱说嘴,嘴巴朝黎家院子向努努,说:“每个月十五后就得骂,老太太骂她二儿子不送粮先骂个几天,十五老太太儿子领工钱也不消停,骂老二良心死绝种让儿子花钱买米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买客听的咋舌,“老二莫不是捡来的不成?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应该不是,去年村里老二送儿子过来,我瞧着高高大大那小后生长得还是挺像他小叔叔的。”游二媳『妇』说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她以还觉得自家一大家子,有时候饭咸淡吃荤的吃稀的,难免要个口角,她和大嫂互挤兑过不止一次两次,隔壁黎家是和和乐乐的,就听见过嗓子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那时候她还羡慕来着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后来就知道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老二不送米粮,这不,一个月能能吵十天半月,我都听烦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说是听烦,游二媳『妇』可乐呵着呢,说她,大嫂对着隔壁都好脸。两家是邻里邻居,都是有孩子的,整个游家孙子辈四个小子,就一个丫,便是大嫂肚子生的大姑娘,小名环娘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环娘是有四个弟弟,是喜欢黎家小妹妹的,以经常拿着玩具、花样帕子去找黎家妹妹玩,有一次大嫂冲冲回来,让环娘以后不许去找隔壁黎家妹妹玩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为啥啊?”环娘不高兴,非得问原因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游家孙子辈就一个姑娘,游家大人都是偏疼环娘的,家里活都有人干,环娘想找妹妹玩就去吧,也什么,怎么还拦着?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大嫂法子,支走女儿,让女儿去灶屋给她打饭,说:“我刚给隔壁送香油,昨个儿环娘和黎家小姑娘玩梳发,扯疼黎家小姑娘,今个去送东西,谁知道就听见冯萍萍说以后少跟咱家环娘来往,咱家环娘野丫一个,规矩教养,你大哥以后要考秀考举人做官的,跟那种做生意买卖的人家不路子,你以后嫁人都是有门第的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游家所有人当时脸就黑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环娘偷偷躲在外听,成想是被冯婶婶嫌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那时候环娘九岁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就那一年,游家当家的先送年龄适合的三个孙子去私塾念书,大房是一个儿子,二房是三个,不过老幺三岁大,还不适合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三个孙子读俩月,两个打退堂鼓,说什么都不乐意去,大房的儿子咬牙坚持留下来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“黎家嫌弃我姐姐,我非得争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eexsvv.cc
《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